网站首页 > 正文

有源书院第176次活动

发布时间:2024-06-17文章来源: 浏览次数:

2024年6月15日上午9时,有源书院第176次会讲活动在城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。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鲍鹏山教授,主题为《孟子:人性与道德》。

主讲人简介

鲍鹏山,文学博士、作家、学者,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。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,团中央国学之声教育联盟副主席,央视《百家讲坛》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上海电视台《东方大讲坛》上海教育电视台《世纪大讲坛》山东卫视 《新杏坛》等栏目的主讲嘉宾。浦江学堂、花时间读书社、学商书院创办人。出版有《寂寞圣折》《中国人的心灵一三千年理智与情感》《风流去》《孔子传》“水浒系列”(《鲍鹏山品水浒》《鲍鹏山新批水浒传》《江湖不远》)“孔子三来”(《孔子如来》《孔子归来》《孔子原来》)“经典导读系列”(《论语导读》《道德经导读》《大学中庸导读》《孟子开讲》)等著作三十多部。《光明日报》《中国周刊》《美文》《寻根》(高中版)等多家杂志《走进孔子》《中学生阅读》的专栏作者,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。2016年被评为“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。

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

人性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状况,我们对人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,古往今来的很多思想家们对这个问题发表过不同的看法。在孟子之前,孔子并没有对人性的善恶做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。

孔子对人性问题非常谨慎,基本上他是不跟别人谈这样的话题的,也从不在公开场合谈人性。他的一个非常密切的学生,子贡,就曾经抱怨,老师孔子谈人性问题的时候,他基本上没有在旁边听的资格。假如子贡这样一个高端的学生,都没有机会听孔子谈人性问题,那么能够听孔子谈人性问题大概只有一个颜回。可惜的是颜回在孔子去世之前就死了,所以孔子关于人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,我们今天不得而知。但孔子认识到人性问题最终不是一个科学问题,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事实,人性问题最终是一个伦理学问题,它最终是一个价值问题,无论人性善还是恶,都有价值问题上的损失。所以,作为一个教育家,一个对人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性非常明了的思想家,孔子深知“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”的道理,于是,他对人性问题讳莫如深,捂紧盖子,是可以理解的。

但是,关于人性问题,孔子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至关重要的观点。《三字经》在紧接着开头两句的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之后,第三句第四句就是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,这是记载在《论语》中的孔子关于人性问题的难得的表述。有意思的是,孔子并没有给人性定性,他没有谈人性的善恶问题,他谈的是另外一个问题,孔子高瞻远瞩地认识到人性问题以后肯定有很多人讨论,甚至达到众声喧哗的程度,孔子这句话就是给人性问题划了一个底线,那就是人性都是相近的,是具有一致性的。而这,或许也正是我们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必须坚持的前提:人的本性是相同或者是相近的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底线。

孟子的性善论

孟子时期对人性就开展了广泛的讨论,这一时期大致有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人性的观点。一是孟子的人性善;二是荀子的人性恶;三是告子的人性本身没有善恶,全是后天形成的;四是有的人性善,有的人性恶。第四种观点破坏了孔子给大家划定的底线,认为人性不是一致的,人生来就分善恶。

孟子通过“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”等试图论证“人性本善”这一命题,但似乎并不能使人信服,人性的善恶争论日久,至今也没有定论。可见,“性善”只是一种价值认定,而非事实证明。

那么,既然孟子知道无法证明人性是善的,为什么还要坚持宣扬人性本善?这要从“前道德问题”谈起。什么是“前道德问题”?鲍鹏山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作了解释,他说:我们要做一个好人,这是道德问题;我们为什么要做好人,这就是前道德问题。

对很多人而言,相信好人有好报是他们做好人的原因,但这个信念其实是靠不住的,因为现实中好人没有好报的例子不在少数。譬如,关汉卿的《窦娥冤》之所以深刻,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,是因为他讨论和反思的是道德问题,所以他很深刻,这就是道德的悖论。窦娥一上刑场,她就死了,她的精神已经死了,作为善的窦娥已经死了。她已经明白了“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,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”的道理。

道德的悖论和前道德问题

然而,只要道德和利益相关,就不是道德问题。因此,道德的悖论有两个,第一,道德的行为不能有利益的诉求;第二,道德的行为必须要有利益的诉求。必须有,又不能有。道德行为不能有利益诉求,但是另一方面,没有利益的诱导,大多数人就不会去实施道德行为,这就是悖论。所以前道德问题是一个很棘手的难题。对此,孟子的解决方法就是:人性本善。因为人性本善,所以做好人即做自己;因为人性本善,所以不做好人就不足为人。

孟子在解说道德时,反躬自问,自己是否有完全不出于利益而只遵从道义做某件事?答案是有,那么自己心中是有善的。再推己及人,每个人心中都是有善的,这就是孟子对人性本善的终极证明。其实,他不是在证明“有没有”,而是在反问“信不信”。 鲍鹏山教授强调,价值的存在在乎于信念的存在,如果我们相信人性本善,那么这个善就是存在的,世界就可以变得更美好,如果不信,善就消亡了。所以,人性善不善不是问题,我们信不信才是问题。鲍鹏山教授说,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给予我们自足的生命哲学。支撑我们人性善的,是人的自由意志。

鲍鹏山教授以自己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诙谐幽默的讲述风格,通俗易懂地引导我们理解孟子关于人性与道德的独到见解,给在场的各位听友带来了一场精神文化的洗礼,讲座结束后,鲍教授还回答了现场听友的提问,启发大家对人性与道德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理解。


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:维多利亚vic119